“我的公司从2007年开始便陷入资金困难,这两年来一直在寻找资金,这次来中国希望寻找到资金或者合作者。”长着一张中国脸却只能说英语的汪明中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他们此行到苏州的目的。
即使不会说中文,华人的面孔也让汪明中成为了他的公司安至健在中国推广的形象代表。
安至健于2001年创建于美国圣地亚哥,专注于研发抗血管增生药物,目前有两项。之前的投资主要来源于种子基金和天使投资。今年8月在苏州举行的2009创业投资论坛上,与安至健情况类似的外资药企还有五家,其中三家则完*全找不到“中国基因”。
这成为苏州论坛上奇特的一幕:一群不同肤色的人操着英语向一群中国人宣讲地球另一端的某个医药投资项目,希望可以获得捂着钱袋的中国投资者的青睐。这在金融危机前是很难想象的。
业内分析人士对此的解释为:其一,自金融危机爆发伊始就一直听到的“生物技术公司的资金困境”绝不是空穴来风,握有现金的精明投资者不仅选择更多,话语权也更强势;其二,据此判断“中国投融资市场的热钱充裕到开始溢出”显然与事实不符,但是相较而言,中国市场确实比平均水平要更乐观一些;其三,中国医药投融资本逐渐与舞台接轨已是不争事实。
侥幸的卖家
AmitBhalla是会场中非常显眼的人物,活跃在四处与各种身份的人士进行交流。他是加拿大SzyfCoTherapeutics公司的业务拓展,他在路演中表示希望得到650万美元的投资。Bhalla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一头在中国寻找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在中国开始临床前试验,另一头将药品带入美国市场去销售。
当《医药人》问及是否考虑到作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寻找融资会有的困难时,他说:“我们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找到投资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强化自己团队,同时增加公司的中国因素,需要有更多的中国面孔出现。”
同样来自加拿大的LolaMaksumova女士则更多抱有侥幸心理。她的公司DeltaTherapeutics成立于今年一月份,如今还没有成型的技术。来中国寻找投资的出发点是目前在加拿大找到投资的机率为零,所以来中国碰碰运气。
由此可见,吸引外国公司来中国寻找资金,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投资基金大面积缩水,许多之前仰仗这些风投资本生存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之险。而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来的信心让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尤其是医药产业的弱周期性、抗通胀的特征使它同时受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偏爱。
与这些外国生物技术公司同场竞技的国内药企又如何看待这种新情况呢?“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如果公司本身技术没有竞争力,那么不止在前期融资方面,即使药物进入了市场,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而只要技术过硬,不管是哪里来的竞争,对我们都没有影响。”苏州爱斯鹏药物研发有限公司的创立者和CEO江山在路演中*个发言。他坚持听完了主会场内所有路演公司的演讲,并时不时做些笔记。
投资者在衡量投资项目时主要考量被投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潜力和团队实力,对于处在早期研制阶段的公司,主要的衡量因素则是这个公司拥有的技术竞争力。